正在消失的故乡

因为高中招生,前几天与张老师一道去了一次平岗。平岗原来是一个乡,现在已经合并到高桥镇了。初中毕业时,我曾到平岗几位同学家里玩过一段时间,印象甘美,可如今的平岗早就变了模样。
我们给学生的父母打电话,他们多在外地打工,甚至有的对孩子的读书意向都鞭长莫及。一些学生住城里亲戚家,不想回家。我们走访了一些在家的学生,他们很兴奋。
乡野清幽,一幢幢漂亮乡居掩映在绿荫之中,少了人来人往和鸡鸣犬吠。起伏的山峦,弯曲的公路,树林和青草,只有安静。我们在张老师老家吃午饭。偌大院子就她的三弟媳在家照看着年迈的母亲,很是寂寞。与我们一道吃饭的张老太爷八十五岁了,满脸汗水,刚从苕地里回来。张老师的弟媳说:“他身体好,一年也不生病,周围几家老人生病了,都是他买药、照顾。”老人说:“有啥办法嘛,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。一年也就过年回来十天半月的,这都不是他们的家了。”

读大学时我与飞泉兄来平岗乡拜访陈老师。陈老师是右派,喜欢写诗,快要退休了。听说有学生来看望老师,房前屋后的几位老人也过来了,与我们围在一起说话。月光明亮。陈老师指着对面山坡:“成老师家在那儿。”成老师教我们语文,他那里灯光闪烁。
成老师家在一个大院落,青石板铺就的大院坝,灰色屋瓦,大木柱头,木板墙壁。课堂上成老师喜欢给我们诵读报刊上的优美文章,飞泉兄受他影响尤其大。现在,成老师随他的小儿子住在成都,他那漂亮的大院子已被抛弃,走在消失的边缘。我们尊敬的陈老师已经去世了。

我们一直看着传统的农村在渐渐地走向消亡。空旷的眼帘里没有土灰色的瓦房,祠堂坍塌,长满荒草,小学校里人去楼空,不见书声,散步乡村小道,空有寂寥。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乡村,不再回来。
更多的是人文传统在消失。传统节日气氛在淡化,活动形式在消失,香淳乡风民俗、过年气氛随童年永远离去了,那袅袅炊烟,那些悠悠乡音。更可怕的是人才也在不断流失。“乡间把子弟送了出来接受教育,结果连人都收不回。”大学生是不会再回来了,就是曾经在乡村教书的教师,在乡间行医的乡村医生,也各自想办法转移到县城,甚至更大的城市里去。在这样的洪水冲刷下,乡村的田野能不越来越荒芜贫瘠吗?

父母年老,犟着要回乡下老家生活,他们或许是想挽留乡村生活甜美、热闹的味道?他们对乡村的留恋是我们这一代的一百倍还不止!可乡土文明渐渐式微,传统正在与生活渐行渐远。

发展是硬道理。中国乡村的经济发展走的是“工业化”和“城镇化”的路线。数据表明,近十年间,90万个自然村在中国版图上消失了。与此同时,耕地面积十年间减少了1亿多亩,并还在逐年变少。每年,有1000万左右的农民成为城市居民。中国正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转型到一个新型的工业大国,5000年的农耕文明正被200多年的工业文明所改变。
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里谈道:“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。”城镇化与工业化是时代的主旋律,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乡村文明正慢慢萎缩,我们应当“反思”这种发展。


评论(8)
热度(20)

© 岭上多白云 | Powered by LOFTER